中医通过望闻问切、辨别体质、分析症状、判断病位、确定证型后才对症下药。具体分析如下:
1.望闻问切:中医诊断首先通过望诊观察面色、舌苔等外在表现,闻诊听取声音和气味,问诊了解病史和主观感受,切诊通过脉象判断内在变化。四诊合参全面收集信息,为后续辨证提供依据。
2.辨别体质:中医重视个体差异,根据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将体质分为平和质、气虚质等类型。不同体质对疾病的易感性和反应不同,用药需因人而异,避免千篇一律。
3.分析症状:症状是疾病的外在表现,中医通过寒热、虚实、表里等纲领归纳症状特点。例如发热伴恶寒属表证,久咳无痰多属肺阴虚,症状分析直接指导用药方向。
4.判断病位:确定病变涉及的脏腑经络是辨证关键。头痛分太阳经、阳明经等不同部位,用药有羌活、白芷等区别;腹痛需辨明在肝、脾或肠腑,病位精准才能药达其所。
5.确定证型:综合前述信息归纳证型,如肝阳上亢、脾虚湿困等。证型反映疾病本质,决定治法方药。天麻钩藤饮针对肝阳上亢,参苓白术散适用于脾虚湿困,证型与方药严格对应。
中医诊疗强调整体观与辨证论治,从四诊到用药环环相扣,既要把握疾病共性,又需兼顾个体特性,最终实现精准施治。这一过程融合了理论指导与临床经验,体现了传统医学的独特思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