秩序敏感期与自闭症刻板行为的核心区别在于:前者是儿童发育阶段的正常心理现象,后者则是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病理特征。秩序敏感期表现为对环境秩序、流程的短暂性偏好,而自闭症刻板行为具有持久性、重复性且伴随社交沟通障碍。
秩序敏感期常见于2-4岁儿童,表现为对物品摆放、日常流程的强烈坚持,如鞋子必须按固定顺序穿。这种行为源于认知发展中对规律性的探索,通常随年龄增长自然消退,且不影响社交功能。自闭症的刻板行为则更为极端,如反复摇晃身体、排列物品数小时,行为模式僵化且可能伴随感知觉异常如对声音过度敏感。这类行为并非阶段性表现,而是持续存在的核心症状,常导致日常生活适应困难。
区分两者需综合评估:秩序敏感期儿童在打破秩序时可能短暂焦虑,但可通过安抚缓解;自闭症儿童的刻板行为若被中断,通常引发强烈情绪崩溃。自闭症通常伴随语言发育迟缓、眼神接触减少等特征。若儿童行为严重影响社交或学习,需及时由专业医生评估,避免将发育阶段现象误诊为病理表现。家长应记录行为频率、强度及伴随症状,为诊断提供客观依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