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年人骨质疏松可通过补充钙和维生素D、适度进行负重运动、使用抗骨吸收药物、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、预防跌倒来改善。具体分析如下:
1.补充钙和维生素D:钙是骨骼的主要成分,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,两者共同作用可增强骨密度。建议每日摄入800-1200mg钙,同时补充400-800IU维生素D。食物中牛奶、豆制品、绿叶蔬菜富含钙,适当晒太阳也能帮助合成维生素D。缺乏时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补充剂,过量可能引发不良反应。
2.适度进行负重运动:步行、太极拳等低强度负重运动能刺激骨骼生长,延缓骨质流失。每周坚持3-5次,每次30分钟,注意循序渐进避免损伤。游泳等非负重运动对骨骼刺激较弱,需结合其他方式。运动前评估身体状况,避免剧烈动作导致骨折。
3.使用抗骨吸收药物:双膦酸盐类等药物能抑制破骨细胞活性,减少骨量丢失。需严格遵医嘱用药,长期使用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或颌骨坏死等副作用。定期监测骨密度和肾功能,必要时调整方案。药物需与生活方式干预结合,单独使用效果有限。
4.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:烟草中的尼古丁会抑制成骨细胞功能,酒精干扰钙代谢,加速骨质流失。戒烟可降低骨折风险,饮酒每日不超过25克。长期酗酒者需逐步减量,突然戒断可能引发其他健康问题。
5.预防跌倒:家居环境应减少障碍物,浴室安装扶手,穿防滑鞋。平衡训练如金鸡独立可增强稳定性,视力不佳者及时矫正。跌倒后需检查是否发生骨折,必要时使用髋部保护器。
骨质疏松干预需长期坚持,不同措施协同效果更佳。定期复查骨密度和血钙水平,及时调整方案。药物使用需权衡利弊,避免自行停药或换药。出现持续骨痛或身高缩短应就医排查并发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