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茯苓与茯苓在中医药理论中通常被视为同一种药材。两者均指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,具有利水渗湿、健脾宁心的功效。传统用法中,白茯苓多强调其去皮后的白色部分,而茯苓可能包含表皮或未严格区分颜色,但现代药材标准已不作明确划分,实际应用中常混用。
茯苓的药用历史可追溯至《神农本草经》,被列为上品。其生长于松树根部,菌核内部呈白色或淡红色,传统加工时削去外皮后称为白茯苓,未去皮者称赤茯苓或茯苓皮。现代茯苓主要含多糖、三萜类化合物,具有抗炎、免疫调节等作用。临床用于水肿、脾虚食少、心神不安等症,常配伍白术、桂枝等。白茯苓因质地更纯净,被认为健脾功效更佳,但实际成分差异有限,多数方剂并不严格区分。
使用茯苓时需注意体质与配伍。阴虚火旺或肾虚滑精者慎用,避免加重津液耗伤。茯苓皮长于利水消肿,茯神带有松根的茯苓偏重安神,需根据症状选择。市场上有以淀粉伪造的劣质品,选购时以断面细腻、粘牙者为真。煎煮时建议捣碎或切片,利于成分溶出。孕妇及过敏体质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,避免与醋同服可能减弱药效。现代药理提示茯苓可能影响电解质平衡,长期服用需监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