骨折疼痛难忍时可通过药物镇痛、冷敷消肿、固定制动、抬高患肢、分散注意力缓解。具体分析如下:
1.药物镇痛:骨折后疼痛剧烈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或阿片类药物,前者适用于轻中度疼痛,后者用于重度疼痛但需警惕成瘾性。药物能阻断疼痛信号传递,减轻局部炎症反应,但需严格遵循剂量与用药时间,避免胃肠道或肝肾损伤。
2.冷敷消肿:骨折初期48小时内用冰袋包裹毛巾敷于患处,每次15-20分钟,间隔1-2小时重复。低温可使血管收缩减少出血与组织液渗出,降低神经末梢敏感度,从而缓解肿胀与疼痛。注意避免皮肤冻伤,后期转为热敷促进血液循环。
3.固定制动:使用夹板、石膏或支具固定骨折部位,限制异常活动可避免骨折端摩擦刺激周围神经。固定后肌肉松弛减少痉挛性疼痛,同时防止二次损伤。需定期检查固定松紧度,过紧可能压迫血管神经。
4.抬高患肢:将受伤肢体垫高至心脏水平以上,如小腿骨折时平卧用枕头抬高。利用重力作用促进静脉回流,减轻局部淤血与组织张力,缓解胀痛感。长期抬高需配合踝泵运动预防血栓形成。
5.分散注意力:通过听音乐、深呼吸或与他人交流转移对疼痛的关注,大脑皮层兴奋性改变可降低痛觉传导。心理放松能减少应激激素分泌,间接缓解疼痛敏感性,适合配合其他物理疗法使用。
骨折后避免自行揉捏或热敷早期伤处,防止加重肿胀。疼痛持续加重或伴随麻木、苍白需立即就医排查并发症。康复期逐步进行肌肉等长收缩训练,防止关节僵硬与肌肉萎缩。饮食需补充钙质与蛋白质,但忌烟酒以免影响愈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