骨折疼痛可通过药物镇痛、冷热敷交替、固定制动、适度抬高患肢、分散注意力缓解。具体分析如下:
1.药物镇痛:骨折后疼痛剧烈时可遵医嘱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或局部麻醉药物,这类药物能抑制前列腺素合成,减轻炎症反应和神经末梢敏感度。口服镇痛药需注意胃肠道反应,外用药膏避免涂抹于破损皮肤。严重疼痛可考虑注射镇痛,但需警惕成瘾性。
2.冷热敷交替:急性期48小时内采用冰袋冷敷,每次15分钟间隔2小时,促使血管收缩减少肿胀和疼痛。后期转为热敷促进血液循环,温度不超过40℃以免烫伤。冷热交替需避开金属内固定物区域,防止局部温度传导异常。
3.固定制动:使用夹板或石膏固定骨折部位,限制关节活动可避免断端摩擦刺激痛觉神经。固定时保持肢体功能位,过紧可能影响血运,需观察末梢颜色和温度。稳定性骨折可选用支具,但需定期调整松紧度。
4.适度抬高患肢:将受伤肢体垫高至心脏水平以上,利用重力作用减轻静脉回流阻力,缓解肿胀导致的张力性疼痛。夜间可用枕头支撑,避免长时间悬空造成肌肉疲劳。合并血管损伤者需谨慎,防止缺血加重。
5.分散注意力:通过音乐、阅读等方式转移对疼痛的专注度,刺激大脑释放内啡肽等天然镇痛物质。该方法适用于轻度疼痛或配合其他疗法,过度焦虑可能降低痛阈,需保持环境安静舒适。
骨折后避免自行揉捏或热敷急性期伤处,防止二次损伤。定期复查影像判断愈合进度,异常疼痛伴随发热需排除感染。康复训练需循序渐进,过早负重可能影响骨痂形成。饮食注意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,但不可过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