肌酐水平是评估肾功能的重要指标,当血肌酐值显著升高时,通常提示肾衰竭。通常,血肌酐超过442μmol/L约5.0mg/dL可诊断为肾衰竭,但具体需结合临床分期如慢性肾脏病分期及其他指标综合判断。急性或慢性肾衰竭的肌酐阈值可能不同,需由医生根据病史、症状及检查结果明确诊断。
肾衰竭时肌酐升高的机制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直接相关。健康成人血肌酐正常范围约为男性53-106μmol/L0.6-1.2mg/dL,女性44-97μmol/L0.5-1.1mg/dL。当肾功能受损超过50%,肌酐开始明显积累。慢性肾衰竭患者肌酐可能持续缓慢上升,而急性肾损伤则可能在数日内急剧升高。除肌酐外,尿素氮、电解质紊乱及尿量变化也是关键评估依据。临床常采用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更准确反映肾功能,eGFR低于15mL/min/1.73m²时需考虑终末期肾病。
需注意,单次肌酐升高未必确诊肾衰竭。剧烈运动、高蛋白饮食或某些药物可能短暂影响肌酐值。脱水、感染等急性因素也可导致肌酐波动。确诊需重复检测并结合尿常规、影像学等检查。肾病患者应定期监测肌酐及eGFR,控制血压、血糖,避免肾毒性药物。出现水肿、少尿、乏力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。饮食上需限制钠、钾及蛋白质摄入,具体方案需由营养师个体化指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