肌腱粘连的判断可通过活动受限程度、局部疼痛感、关节僵硬表现、触诊硬结或条索感、影像学检查结果。具体分析如下:
1.活动受限程度:肌腱粘连会导致关节活动范围明显缩小,主动与被动活动均受限制。例如手指屈肌腱粘连时,伸直动作无法完成;踝关节肌腱粘连则影响背屈或跖屈功能。可通过对比健侧关节活动度或正常生理范围进行初步判断,若活动度持续下降且无改善趋势,需考虑粘连可能。
2.局部疼痛感:粘连部位常伴随牵拉性疼痛,尤其在尝试活动时加剧。疼痛多呈现钝痛或撕裂感,与炎症期锐痛不同。例如肩袖肌腱粘连者在抬臂时会感到肩部深处持续酸痛,且疼痛点固定。需注意区分肌肉疲劳或神经压迫导致的疼痛。
3.关节僵硬表现:长期粘连会导致关节僵硬,晨起或静止后症状加重。例如膝关节肌腱粘连可能出现屈曲挛缩,无法完全伸直;腕部粘连则影响手掌翻转。僵硬程度与粘连时间相关,早期可通过热敷缓解,晚期需干预。
4.触诊硬结或条索感:沿肌腱走行方向触诊可发现局部增厚、硬结或条索状结构,按压时有紧绷感。例如跟腱粘连时,踝后侧可触及异常肿块;手部肌腱粘连可能伴随滑动感消失。触诊需结合动态检查,观察肌腱滑动是否顺畅。
5.影像学检查结果:超声或核磁共振能清晰显示肌腱与周围组织的黏连情况,如肌腱边界模糊、鞘膜增厚或纤维化信号。影像学可定量评估粘连范围,辅助制定治疗方案,但需结合临床体征综合判断。
康复过程中需避免暴力牵拉,防止二次损伤。早期介入物理治疗可改善微循环,延缓纤维化进展。定期评估关节功能,必要时考虑手术松解。饮食宜清淡,减少炎症反应。保持适度活动,防止制动加重粘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