骨质疏松引起腰椎骨折需及时就医评估骨折程度、卧床休息减轻腰椎压力、佩戴支具固定保护骨折部位、药物干预改善骨密度、康复训练逐步恢复腰部功能。具体分析如下:
1.及时就医评估骨折程度:腰椎骨折后需尽快到医院进行影像学检查,明确骨折类型和严重程度。轻度压缩性骨折可能仅需保守治疗,而严重骨折或伴有神经压迫时需考虑手术干预。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,避免延误治疗导致病情加重。
2.卧床休息减轻腰椎压力:急性期应严格卧床,避免负重活动加重骨折损伤。通常建议硬板床平卧2-4周,翻身时保持脊柱轴线稳定。后期可在医生指导下逐步过渡到半卧位或坐位,但需避免久坐久站,防止椎体进一步塌陷。
3.佩戴支具固定保护骨折部位:定制硬质腰围或胸腰骶支具可限制脊柱活动,减轻骨折椎体负荷。支具需每日佩戴6-8周,睡眠时可摘除。选择支具时需确保贴合体型,过紧可能影响呼吸循环,过松则无法有效固定。
4.药物干预改善骨密度:基础治疗需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,如双膦酸盐类抑制骨吸收,钙剂与维生素D促进骨形成。疼痛明显时可短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,但需警惕胃肠道副作用。用药期间定期监测骨代谢指标,调整治疗方案。
5.康复训练逐步恢复腰部功能:骨折稳定后开始低强度康复训练,初期以腹式呼吸、踝泵运动为主,后期增加腰背肌等长收缩训练。3个月后可进行游泳、太极拳等低冲击运动,增强核心肌群力量,但需避免弯腰搬重物等危险动作。
治疗期间需保持均衡营养,每日摄入足量蛋白质和钙质。定期复查骨密度及脊柱影像,观察骨折愈合情况。避免吸烟饮酒,减少咖啡因摄入以防影响骨代谢。出现新发疼痛或活动受限应立即复诊,排除新发骨折可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