艾灸后起水泡通常可以自愈。水泡是艾灸过程中常见的反应,多由局部温度过高或体质敏感导致。只要护理得当,小水泡会逐渐吸收消退,不会留下明显痕迹。但较大水泡或伴随感染时需及时处理,避免加重。
艾灸通过热刺激穴位促进气血循环,部分人群因皮肤敏感或操作不当可能出现水泡。小水泡无需刺破,保持干燥清洁即可,一般3-5天会自行结痂脱落。若水泡较大且胀痛,可用消毒针从边缘刺破排出液体,再涂抹烫伤膏或消炎药膏。避免摩擦或沾水,防止细菌感染。体质湿热或糖尿病患者恢复可能较慢,需密切观察。
护理期间需注意避免抓挠或过早撕掉痂皮,以免留疤。穿着宽松衣物减少摩擦,暂停艾灸直至皮肤完全愈合。如出现红肿化脓、发热等感染迹象,应立即就医。日常艾灸时需控制温度和时间,新手建议由专业人员操作。体质虚弱或皮肤破损者慎用艾灸,必要时咨询中医师调整方案。合理处理水泡问题,既能发挥艾灸疗效,也能保障安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