艾灸后起水泡可能是烫伤或湿气外排的表现,具体需结合操作方法和个体体质判断。操作不当导致局部温度过高会引发烫伤性水泡,而体质湿寒者可能出现排病反应的水泡,两者成因不同需区分。
艾灸通过热刺激穴位促进气血运行,若艾条距离皮肤过近或单次灸疗时间过长,皮肤组织受高温损伤会形成透明水泡,伴随红肿热痛,属于典型烫伤。湿气重的人群艾灸后可能出现小水泡,泡液清亮或微黄,周围无显著红肿,中医视为体内湿邪外透的排病反应。湿气型水泡通常恢复较快,而烫伤性水泡需预防感染。体质差异、灸具选择及操作规范是影响水泡类型的关键因素。
出现水泡后需立即停止艾灸,避免摩擦或刺破水泡。烫伤性水泡可用碘伏消毒后覆盖无菌敷料,较大水泡需就医处理。湿气型水泡可保持局部干燥,配合温和艾灸促进吸收,但需缩短灸疗时间。日常艾灸应选择正规灸具,掌握温热不灼痛的距离原则,初次艾灸者建议从10分钟开始逐步适应。糖尿病患者、皮肤感觉障碍者慎用艾灸,防止隐性烫伤。调理期间饮食清淡,忌食生冷以助湿气代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