尿热在中医里的学名是小便热赤。这一术语描述了排尿时尿道有灼热感、尿液颜色偏深或伴有发热症状的临床表现,属于中医淋证热淋范畴。
小便热赤的形成与中医理论中的湿热下注密切相关。湿热之邪蕴结于膀胱或小肠,导致气化不利,进而出现排尿灼热、尿色黄赤、频急涩痛等症状。外感暑湿、饮食辛辣肥甘、情志郁结化火等因素均可诱发此症。在脏腑关系上,与心火下移小肠、肝胆湿热下注或肾阴不足导致的虚火内生有关。经典医籍《诸病源候论》提到热淋者,三焦有热,气搏于肾,流入于胞而成淋,指出病机涉及多脏腑功能失调。治疗上常选用清热利湿的方剂,如八正散、导赤散等,并需结合具体证型加减。
小便热赤需与血淋、石淋等鉴别,避免误治。长期反复发作可能耗伤肾阴或脾阳,形成虚实夹杂之证。日常应避免过度劳累、熬夜及辛辣刺激饮食,保持情绪舒畅。若伴随高热、腰痛或血尿,提示病情加重,需及时就医排除感染或结石等器质性疾病。中医强调辨证施治,自行服用寒凉药物可能损伤脾胃阳气,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调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