脾阳虚与脾阴虚是中医脾系病症的两种不同证型,核心区别在于阳虚以功能减退、寒象为主,阴虚以阴液亏虚、热象为特征。两者虽同属脾虚范畴,但病机与表现截然不同。
脾阳虚多因饮食生冷、久病伤阳或肾阳不足累及脾脏,导致运化功能减弱。典型表现为腹部冷痛、喜温喜按,食欲不振且进食后腹胀,大便溏薄或完全不化,四肢不温,舌淡胖有齿痕,苔白滑。治疗需温补脾阳,常用理中汤、附子理中丸等方剂。脾阴虚则常由热病伤阴、过食辛辣或思虑过度耗伤阴血引发,表现为口干唇燥、饥不欲食,脘腹隐痛伴灼热感,大便干结或黏滞不爽,手足心热,舌红少津或有裂纹,苔少或剥脱。治法以滋阴健脾为主,可选沙参麦冬汤或益胃汤加减。
辨证时需注意脾阳虚与脾阴虚可能并存或转化。长期脾阳虚可因阳损及阴发展为气阴两虚,脾阴虚迁延不愈也可能阴损及阳。诊断需结合全身症状与舌脉,避免单纯依赖单一指标。饮食调护方面,脾阳虚者忌生冷,宜生姜、山药等温补食材;脾阴虚者忌辛辣燥热,推荐银耳、百合等甘润之品。治疗期间需动态观察症状变化,防止过用温燥或滋腻之药加重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