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阴虚与心阳虚是中医辨证中两种不同的证候,主要区别在于阴液不足与阳气虚衰。心阴虚以阴血亏虚、虚热内扰为特征,心阳虚则以阳气不足、温煦无力为核心。两者虽均属心脏功能失调,但病机与表现截然不同。
心阴虚多因久病耗伤、情志不畅或劳神过度导致阴血不足。常见症状包括心悸、失眠多梦、五心烦热、潮热盗汗、舌红少津、脉细数等。阴不制阳,虚火内生,扰动心神,故多见热象与烦躁。治疗以滋阴安神为主,常用天王补心丹、酸枣仁汤等方剂。心阳虚则多因寒邪侵袭、素体虚弱或久病伤阳,导致心阳不振。典型表现为心悸怔忡、胸闷气短、畏寒肢冷、面色苍白、舌淡胖、脉沉迟或结代。阳气亏虚,推动无力,故多见寒象与功能减退。治疗需温补心阳,常用桂枝甘草汤、保元汤等方剂。
辨证时需注意两者可能并存或转化。长期心阴虚可能阴损及阳,发展为心阳虚;心阳虚过用温燥药物也可能耗伤阴液。舌脉与症状需结合分析,避免误诊。心阴虚慎用温燥之品,心阳虚忌用寒凉药物。生活习惯上,心阴虚者需避免熬夜、辛辣刺激,心阳虚者需防寒保暖、适度运动。情绪调节对两者均重要,过度思虑或惊恐可能加重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