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足口病需保持个人卫生、避免密切接触、注意饮食安全、观察症状变化、及时就医治疗。具体分析如下:
1.保持个人卫生:手足口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,勤洗手是预防的关键。使用流动水和肥皂彻底清洁双手,尤其在饭前便后、接触患儿分泌物后。定期对玩具、餐具等物品消毒,减少病毒残留。患儿衣物需单独清洗并在阳光下暴晒,避免交叉感染。
2.避免密切接触:手足口病具有较强传染性,患儿应居家隔离至症状完全消失。健康人群尽量避免与患儿共用餐具或亲密接触。托幼机构发现病例后需加强晨检,防止群体传播。流行季节减少前往人群密集场所。
3.注意饮食安全:患儿饮食宜清淡易消化,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加重口腔溃疡疼痛。食物需充分加热,生熟分开处理。多补充水分防止脱水,可选用温凉流质食物。哺乳期母亲需注意乳头清洁,避免婴儿通过哺乳感染。
4.观察症状变化:典型症状包括手、足、口腔疱疹和发热,需每日监测体温。警惕持续高热、呕吐、肢体抖动等重症表现。记录疱疹变化情况,发现脓性分泌物或大面积溃烂需特别关注。婴幼儿需检查臀部等隐蔽部位是否出现皮疹。
5.及时就医治疗:出现嗜睡、呼吸困难等神经系统症状应立即就诊。轻症可在医生指导下居家护理,使用退热药物需遵医嘱。疱疹处可外用药物缓解不适,避免抓挠引发感染。重症病例需住院接受专业治疗。
该病流行期间需加强环境通风,污染物使用含氯消毒剂处理。康复后仍可能携带病毒,需继续做好防护。疫苗接种可有效预防重症发生,符合条件者应按时接种。医疗机构需做好预检分诊,防止院内交叉感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