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足口病需保持个人卫生、避免密切接触、注意饮食调理、监测病情变化、及时就医治疗。具体分析如下:
1.保持个人卫生:手足口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,勤洗手是预防的关键。使用流动水和肥皂洗手,尤其在饭前便后、接触患儿或污染物后。定期清洁家居环境,尤其是玩具、餐具等高频接触物品。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眼,减少病毒侵入机会。
2.避免密切接触:患儿在发病期间传染性较强,应隔离至症状完全消失。健康人群尽量避免与患儿共用餐具、毛巾等个人物品。幼儿园或学校出现病例时,需加强晨检并暂停集体活动,防止交叉感染。
3.注意饮食调理:患儿口腔疱疹可能导致进食困难,宜选择温凉流质或半流质食物,如粥、汤等。避免辛辣、坚硬或过烫食物刺激溃疡。适量补充水分,防止脱水。母乳喂养的婴儿可继续哺乳,但需注意母亲手部清洁。
4.监测病情变化:多数患儿症状较轻,但需警惕重症表现,如持续高热、精神萎靡、肢体抖动等。每日测量体温,观察皮疹和口腔溃疡变化。若出现呼吸急促、呕吐频繁等症状,需立即就医。
5.及时就医治疗:目前无特效抗病毒药物,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。发热可服用退热药,口腔溃疡可用局部喷雾缓解疼痛。重症病例需住院接受专业治疗,避免延误病情。
手足口病流行期间,家长和照护者应提高警惕,避免带儿童前往人群密集场所。患儿使用过的衣物、床单需煮沸消毒。接种疫苗可有效预防部分病毒类型,但需结合其他防护措施。医疗机构需做好病例登记和随访,确保早期发现重症倾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