蛔虫病可通过粪便检查、血液检查、影像学检查、免疫学检查、临床症状评估进行诊断。具体分析如下:
1.粪便检查:通过显微镜观察粪便样本中是否存在蛔虫卵或成虫片段,是诊断蛔虫病最直接的方法。新鲜粪便样本需多次采集以提高检出率,因虫卵排出具有间歇性。若发现典型蛔虫卵,结合临床表现即可确诊。部分情况下需采用浓集法提高检测灵敏度。
2.血液检查:血常规可显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,提示寄生虫感染可能。部分患者伴随轻度贫血或白细胞总数升高。血清学指标如IgE水平也可能异常升高,但缺乏特异性,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。
3.影像学检查:腹部超声或X线可用于评估肠道蛔虫感染并发症,如肠梗阻或胆道蛔虫症。成虫在肠道内呈条索状阴影,胆道蛔虫则表现为胆管内的线状高回声。CT或MRI对复杂病例有更高分辨力。
4.免疫学检查:通过检测血清中蛔虫特异性抗体辅助诊断,适用于早期感染或幼虫移行阶段。但抗体检测可能存在交叉反应,需结合流行病学史及临床表现分析。
5.临床症状评估:询问腹痛、食欲异常、体重下降等典型症状,结合体格检查发现脐周压痛或营养不良体征。儿童夜间磨牙、面部白斑等非特异性表现也需关注。
诊断过程中需根据患者年龄、流行区接触史选择合适检查组合,避免单一依赖某项结果。疑似胆道或肠道并发症时优先影像学检查。治疗前后需重复粪便检查确认疗效。儿童及免疫力低下者出现不明原因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应排查蛔虫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