慢性骨髓炎的检查包括血液学检查、影像学检查、病理学检查、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、骨髓穿刺检查。具体分析如下:
1.血液学检查:慢性骨髓炎患者常伴有白细胞计数升高、C反应蛋白和血沉增快,这些指标反映炎症活动程度。血液学检查可辅助判断感染是否处于活动期,但特异性较低,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评估。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贫血,与长期慢性炎症消耗有关。
2.影像学检查:X线片可显示骨质破坏、死骨形成或骨膜反应,但早期变化不明显。CT能更清晰显示骨质细微结构,MRI对软组织及骨髓水肿敏感,有助于早期诊断。核素骨扫描可发现病灶代谢活跃区域,但特异性较差。
3.病理学检查:通过活检获取病变骨组织或周围软组织,病理检查可明确炎性细胞浸润、坏死骨组织或纤维化等特征。病理学结果是诊断慢性骨髓炎的金标准,尤其对鉴别肿瘤或其他非感染性疾病有重要价值。
4.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:抽取脓液或病变组织进行细菌培养,可明确致病菌种类。药敏试验能指导抗生素选择,提高治疗效果。部分患者培养结果可能为阴性,与既往抗生素使用或采样误差有关。
5.骨髓穿刺检查:通过穿刺获取骨髓液或病变组织,直接观察感染情况。该方法适用于深部病灶或难以取材的部位,但操作需谨慎以避免扩散感染。骨髓穿刺结果可与其他检查相互印证。
慢性骨髓炎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与多项检查结果,避免单一检查的局限性。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以评估疗效,影像学随访尤为重要。抗生素使用应严格依据药敏结果,防止耐药性产生。手术清创前后需加强局部护理,减少复发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