慢性骨髓炎的检查包括影像学检查、实验室检查、病理学检查、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、临床症状与体征评估。具体分析如下:
1.影像学检查:慢性骨髓炎的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X线、CT和磁共振成像。X线可显示骨质破坏、死骨形成及骨膜反应,但早期改变不明显。CT能更清晰显示骨质破坏的范围和死骨位置,有助于手术规划。磁共振成像对软组织感染和骨髓水肿敏感,可早期发现病变。不同影像学方法各有优势,需结合病情选择。
2.实验室检查:实验室检查是辅助诊断的重要手段,包括血常规、C反应蛋白和血沉。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可能正常或轻度升高,慢性期常无明显变化。C反应蛋白和血沉在活动期通常升高,反映炎症程度。这些指标可用于监测治疗效果,但特异性较低,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。
3.病理学检查:病理学检查通过活检获取病变组织,观察炎性细胞浸润、骨质坏死及纤维化等特征。病理结果可明确诊断,并与其他骨病鉴别。活检需在无菌条件下进行,避免污染。病理学检查是确诊的金标准,但属于有创操作,需谨慎选择适应症。
4.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:细菌培养可明确致病微生物,指导抗生素选择。标本取自病灶分泌物、死骨或活检组织,需严格无菌操作。药敏试验能确定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,避免盲目用药。培养结果可能受抗生素使用影响,需在用药前采样。
5.临床症状与体征评估:慢性骨髓炎常表现为局部疼痛、肿胀、窦道流脓及反复发热。病史询问需关注既往感染史、外伤或手术史。体格检查可发现压痛、皮肤发红及功能障碍。症状与体征虽无特异性,但结合其他检查可提高诊断准确性。
慢性骨髓炎的诊断需多学科协作,避免单一检查的局限性。检查过程中需严格无菌操作,防止感染扩散。治疗前应全面评估病情,制定个体化方案。长期随访对监测复发至关重要,不可忽视日常护理与营养支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