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分为膨出型、突出型、脱出游离型、Schmorl结节型、经骨突出型。具体分析如下:
1.膨出型:纤维环部分断裂但外层完整,髓核向椎管均匀膨隆,未突破后纵韧带。此类型症状较轻,多表现为局部疼痛或轻度神经根刺激,影像学显示椎间盘对称性超出椎体边缘。膨出型常见于慢性劳损或退变,治疗以保守为主,需避免久坐及负重。
2.突出型:纤维环完全破裂,髓核突破纤维环但未穿过后纵韧带。神经压迫症状明显,如放射性疼痛或麻木,影像学可见局限性突出。急性发作时需卧床制动,严重者需考虑介入治疗。
3.脱出游离型:髓核突破后纵韧带并游离于椎管内,可能压迫脊髓或马尾神经。症状剧烈,包括下肢瘫痪或大小便障碍,属急症需手术干预。影像学显示游离碎片,术后需严格康复训练。
4.Schmorl结节型:髓核经上下终板突入椎体松质骨,多无症状或仅轻度腰痛。常见于青少年或外伤,影像学可见椎体内结节样改变。一般无需特殊治疗,但需避免剧烈运动。
5.经骨突出型:髓核沿椎体软骨终板与椎体间裂隙突出,形成椎体边缘骨赘。症状与骨赘位置相关,可能压迫神经根。治疗以缓解症状为主,严重者需手术切除骨赘。
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需注意日常姿势,避免弯腰提重物,睡眠选择硬板床。急性期应严格卧床,恢复期可逐步进行腰背肌锻炼。饮食宜清淡,控制体重减轻腰椎负荷。定期复查影像学,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。出现马尾综合征症状需立即就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