脊髓压迫症的检查方法包括体格检查评估感觉和运动功能、影像学检查如核磁共振或CT扫描明确压迫位置、实验室检查排除感染或肿瘤、电生理检查判断神经损伤程度、腰椎穿刺测定脑脊液压力及成分。具体分析如下:
1.体格检查:通过系统评估肢体肌力、反射及感觉异常范围,初步判断脊髓受压节段。重点检查病理反射如巴宾斯基征,观察是否存在肌张力增高或减退。触诊可发现脊柱局部压痛或畸形,结合肛门括约肌功能测试有助于判断圆锥马尾是否受累。
2.影像学检查:核磁共振是首选方法,能清晰显示脊髓形态、占位病变及水肿范围。CT扫描对骨质结构变化更敏感,适用于椎间盘突出或骨折压迫。增强扫描可鉴别肿瘤与炎症,三维重建技术有助于手术规划。
3.实验室检查:血液检查关注炎症指标如C反应蛋白,肿瘤标志物筛查转移性病变。脑脊液生化检测中蛋白含量升高常见于压迫性病变,细胞学检查可发现恶性肿瘤细胞。
4.电生理检查:肌电图记录神经传导速度,区分髓内或髓外压迫。体感诱发电位检测信号传导阻滞,定位损伤平面。动态监测可评估病情进展及预后。
5.腰椎穿刺:测量脑脊液压力时需谨慎,避免诱发脑疝。奎肯试验判断椎管梗阻程度,蛋白细胞分离现象提示慢性压迫。脑脊液培养对感染性病变有确诊价值。
检查需根据病情选择组合方式,急性压迫需优先影像学确认。操作前评估患者心肺功能,避免腰椎穿刺时体位剧烈变动。影像学检查前移除金属物品,向患者说明可能的不适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