肝硬化是肝脏长期受损后逐渐发展的终末阶段病理改变,由慢性肝炎、脂肪肝等疾病持续进展而来。其核心特征是肝细胞广泛坏死、纤维组织增生及假小叶形成,导致肝脏结构扭曲和功能衰竭。演变过程通常隐匿且不可逆,早期干预可延缓病情进展。
肝硬化的演变通常始于肝细胞反复损伤。病毒性肝炎如乙肝、丙肝、酒精滥用、代谢异常如脂肪肝等因素持续刺激肝脏,引发炎症反应。炎症过程中,肝星状细胞活化并分泌大量胶原纤维,形成瘢痕组织替代正常肝实质。随着纤维化程度加重,肝内血管网络受压变形,血流受阻进一步加剧缺血和细胞坏死。最终,肝脏质地变硬、表面结节化,进入失代偿期后出现腹水、食管静脉曲张等并发症。这一过程可能历时数年甚至数十年,部分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可能在无显著症状下直接进展为肝硬化。
预防肝硬化需从控制原发病入手。定期监测肝炎病毒载量、严格戒酒、管理体重和血糖至关重要。已确诊纤维化者需每6-12个月进行肝弹性检测或影像学评估。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,如对乙酰氨基酚过量。出现乏力、腹胀或黄疸等症状应立即就医。晚期患者需限制蛋白质摄入以防肝性脑病,食管静脉曲张者应避免粗糙食物。肝移植是终末期唯一根治手段,但需把握手术时机。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