脱臼后应立即停止活动避免二次伤害、固定患处防止移位、尽快就医进行专业复位、复位后适当制动促进恢复、后期逐步进行康复训练。具体分析如下:
1.立即停止活动避免二次伤害:脱臼时关节结构异常,继续活动可能加重周围软组织损伤或导致血管神经受压。此时需保持冷静,避免自行拉扯或尝试复位,尤其大关节脱臼可能伴随骨折,盲目活动会造成不可逆伤害。
2.固定患处防止移位:用三角巾、绷带或夹板临时固定脱臼关节,减少移动。上肢脱臼可将手臂悬吊于胸前,下肢脱臼需平躺并用软垫支撑。固定时注意松紧适度,避免压迫血液循环,固定范围需涵盖脱臼关节上下相邻骨骼。
3.尽快就医进行专业复位:脱臼需由医生通过手法或器械复位,不同关节复位方法差异大。例如肩关节常用希波克拉底法,下颌关节需双侧同步操作。延误治疗可能导致关节囊松弛、习惯性脱臼或创伤性关节炎,复位后需影像学确认位置。
4.复位后适当制动促进恢复:复位成功后用支具或石膏固定2-4周,使撕裂的关节囊和韧带愈合。期间可冷敷减轻肿胀,但需避免长期制动导致肌肉萎缩。肘、膝关节等承重部位需严格限制活动,手指等小关节可早期轻度功能锻炼。
5.后期逐步进行康复训练:拆除固定后,从被动关节活动开始,逐步增加主动屈伸和抗阻训练。肩关节可做钟摆练习,髋关节需侧重平衡训练。康复初期避免负重或剧烈运动,6-8周后经医生评估方可恢复正常活动。
脱臼后24小时内禁止热敷以免加重出血,康复期间出现持续疼痛或关节不稳需及时复查。老年人和儿童更需关注复位后的关节稳定性,避免重复受伤。饮食上补充蛋白质和钙质有助于软组织修复,但不可替代医学治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