垂盆草可以食用,但需谨慎处理。这种植物在中国部分地区被当作野菜,具有一定药用价值,但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蔬菜。新鲜垂盆草叶片肥厚多汁,民间偶见凉拌或煮汤的食用方式,但更多作为药用植物使用。
垂盆草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,包括垂盆草苷、黄酮类化合物等。现代研究表明其具有保肝、抗炎作用,中医常用于治疗肝炎、湿热黄疸。作为野菜食用时,嫩茎叶经焯水后可去除部分草酸和生物碱,降低刺激性。江浙一带民间有将垂盆草嫩叶拌入面粉蒸食的做法,闽北山区则有用其炖排骨汤的食疗传统。不同地域生长的垂盆草成分含量存在差异,栽培品种与野生品种的食用安全性也不同。
食用垂盆草前必须确认品种无误,避免误食外形相似的毒草。每日食用量建议控制在50克鲜品以内,孕妇及肝功能异常者禁用。采集野生垂盆草需避开污染源,食用前需用盐水浸泡并充分焯水。部分人群可能出现恶心、腹泻等消化道反应,应立即停止食用。与西药联用可能影响药物代谢,服用抗凝药物者尤需谨慎。建议首次尝试者先少量试食,观察24小时无不适再继续食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