骨折并发症包括感染、血栓形成、关节僵硬、骨不连、内脏损伤。具体分析如下:
1.感染:骨折后皮肤或软组织破损可能导致细菌侵入,引发局部或全身感染。开放性骨折风险更高,伤口污染或处理不当会加重病情。感染可导致骨髓炎,长期不愈可能需手术清创。抗生素使用需根据细菌培养结果调整,严重感染可能影响骨折愈合。
2.血栓形成:骨折后长期卧床或肢体固定可能导致血流缓慢,静脉血栓风险增加。下肢骨折尤其常见,血栓脱落可能引发肺栓塞。早期活动、药物抗凝可降低风险,但需平衡出血与血栓的防治。
3.关节僵硬:骨折邻近关节长期固定可能导致韧带挛缩、肌肉萎缩,关节活动受限。康复训练需循序渐进,过度活动可能影响愈合。物理治疗和被动活动可改善功能,但严重僵硬可能需手术松解。
4.骨不连:骨折端未能正常愈合,可能与固定不稳、血供不足或感染有关。延迟愈合超过常规时间需干预,如植骨或更换固定方式。营养不良或慢性疾病也可能影响愈合进程。
5.内脏损伤:严重骨折如肋骨或骨盆骨折可能刺伤邻近脏器,导致气胸、膀胱破裂等。需紧急处理原发损伤和并发症,避免多器官功能障碍。影像学检查对早期诊断至关重要。
骨折后需密切观察症状变化,及时就医评估。康复计划应个体化,避免过早负重或过度制动。定期复查影像学,调整治疗方案。保持均衡营养,促进组织修复。出现异常疼痛、肿胀或发热需警惕并发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