肠伤寒穿孔的临床表现包括突发剧烈腹痛、腹膜刺激征、发热与寒战、肠鸣音减弱或消失、休克表现。具体分析如下:
1.突发剧烈腹痛:肠伤寒穿孔最突出的症状是突发性腹部剧痛,多始于右下腹或脐周,迅速扩散至全腹。疼痛呈持续性且难以忍受,常因体位变动加剧。由于肠壁坏死穿孔,肠内容物进入腹腔引发化学性腹膜炎,疼痛性质多为刀割样或撕裂样。部分病例可能先有腹胀或隐痛,但穿孔后疼痛程度骤然升级。
2.腹膜刺激征:穿孔后腹膜炎体征典型,表现为腹肌紧张如板状、压痛及反跳痛明显。触诊时腹部拒按,尤以右下腹为著。因炎症波及壁层腹膜,患者常采取屈曲体位以减轻疼痛。腹腔内渗出液增多时可出现移动性浊音,肠鸣音因肠麻痹而逐渐减弱。
3.发热与寒战:多数患者在穿孔前已有持续高热,穿孔后体温可能暂时下降,但随即因腹膜炎再度升高,常达39℃以上。寒战提示感染加重,毒素吸收导致全身炎症反应。部分病例可见相对缓脉,即体温升高但脉搏增快不明显,此为肠伤寒特征性表现之一。
4.肠鸣音减弱或消失:肠穿孔后肠蠕动受抑制,听诊肠鸣音显著减少或完全消失。早期可能闻及高调金属音,随着肠麻痹进展,腹部逐渐静默。腹胀进行性加重,伴恶心呕吐,呕吐物可含胆汁或粪样内容物。
5.休克表现:病情严重者可出现面色苍白、四肢湿冷、脉细数、血压下降等休克征象。主要因腹腔感染引发脓毒症及有效循环血量不足所致。若不及时干预,可进展为多器官功能障碍。
肠伤寒穿孔属急危重症,需立即就医。诊断依赖病史、体征及影像学检查,避免延误手术时机。治疗以抗感染和手术修补为主,术后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腹腔引流情况。饮食需严格遵循医嘱,逐步恢复。预防重点在于早期规范治疗肠伤寒,警惕腹痛加剧等预警信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