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儿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需及时进行抗结核药物治疗、加强营养支持治疗、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、积极处理并发症、定期评估治疗效果。具体分析如下:
1.抗结核药物治疗:早期足量联合用药是关键,常用异烟肼、利福平、吡嗪酰胺等药物组合。治疗分为强化期和巩固期,强化期持续2-3个月,巩固期需持续9-12个月。药物剂量需根据体重精确计算,避免剂量不足或过量。若出现耐药情况,需及时调整方案。治疗过程中需确保规律服药,避免间断导致治疗失败或耐药性产生。
2.加强营养支持治疗:患儿常因高热、消耗增加导致营养不良,需提供高热量、高蛋白饮食。必要时可通过静脉补充营养。补充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有助于减轻药物副作用。贫血患儿需补充铁剂和叶酸。营养状态改善可增强免疫力,促进病灶吸收。
3.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:抗结核药物可能引起肝损伤、胃肠道反应、过敏等。定期检查肝功能、血常规和尿常规。出现黄疸、恶心、皮疹等症状需及时处理。轻度不良反应可调整剂量或对症治疗,严重者需更换药物。避免因不良反应中断治疗,导致病情恶化。
4.积极处理并发症:常见并发症包括结核性脑膜炎、胸腔积液、骨结核等。脑膜炎需加用糖皮质激素减轻炎症反应。胸腔积液量大时需穿刺引流。骨结核可能需外科干预。并发症处理不及时可能影响预后,需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方案。
5.定期评估治疗效果:通过临床症状、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指标综合判断。体温恢复正常、体重增加提示治疗有效。胸部X线或CT观察病灶吸收情况。痰涂片或培养转阴是重要指标。若治疗效果不佳,需重新评估诊断和用药方案。
治疗期间需保持环境通风,减少交叉感染风险。避免接触其他传染病患者,防止免疫力进一步下降。家属需配合监督服药,确保全程规律治疗。出现异常症状及时就医,不可自行调整药物。康复后仍需定期随访,监测复发可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