苜蓿确实是一味中药。在传统中医药体系中,苜蓿的药用历史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,《名医别录》将其列为下品药材,全草或干燥地上部分可入药,具有清热利尿、通淋排石等功效,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尿路感染或结石。
苜蓿的药用价值与其活性成分密切相关。研究发现,苜蓿含黄酮类、皂苷、多糖及维生素K等物质,能调节血脂、抗氧化,并对消化系统有保护作用。中医理论认为其性凉味苦,归膀胱经,适合湿热体质者使用。民间亦用鲜苜蓿捣敷治疗疮疡,或煎水代茶缓解小便赤痛。苜蓿品种繁多,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是主流药用基原,而南苜蓿等品种功效略有差异。
使用苜蓿需辨证施治。虚寒体质者长期服用可能加重腹泻;所含香豆素类成分可能影响抗凝血药物效果,术后患者应慎用。新鲜苜蓿含光敏物质,过量食用可能引发日光性皮炎。建议在医师指导下控制用量,通常干品煎服用量6-12克为宜。储存时需防潮防霉变,避免药效降低。孕妇及过敏体质者应先进行小剂量测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