脚后跟骨折的症状包括局部剧烈疼痛、肿胀瘀斑、行走困难、足跟变形、活动时骨擦音或异常感。具体分析如下:
1.局部剧烈疼痛:脚后跟骨折后,受伤部位会出现持续性锐痛,尤其在负重或触碰时加剧。疼痛可能向足底或踝关节放射,影响日常活动。骨折初期疼痛较为剧烈,随着时间推移可能逐渐减轻,但若未妥善处理,可能转为慢性疼痛。
2.肿胀瘀斑:骨折导致周围软组织损伤,血管破裂出血,表现为足跟及足踝明显肿胀,皮肤发红或出现青紫色瘀斑。肿胀通常在伤后数小时内加重,可能持续数天,严重时甚至影响穿鞋。
3.行走困难:由于足跟是承重关键部位,骨折后无法正常支撑身体重量,导致站立或行走时疼痛加剧,患者常需借助拐杖或完全避免负重。部分轻微骨折可能仍能勉强行走,但会加重损伤。
4.足跟变形:严重骨折可能导致足跟轮廓改变,如塌陷、增宽或局部凸起。这种变形通常伴随明显肿胀,通过肉眼观察或触摸可发现异常,需及时就医复位固定。
5.活动时骨擦音或异常感:骨折断端移动可能产生轻微摩擦感或声响,称为骨擦音。足部活动时可能出现异常松动感,提示骨骼结构不稳定,需避免强行活动以防二次损伤。
骨折后应避免自行按摩或热敷,以免加重肿胀和出血。早期需严格制动,使用冰敷缓解症状,并及时就医进行影像学检查。康复期间需遵循医嘱逐步恢复活动,不可过早负重。饮食上注意补充钙质和蛋白质,促进骨骼愈合。定期复查确保骨折对位良好,防止后遗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