脚后跟骨折可能出现局部剧烈疼痛、患处明显肿胀、行走困难或无法负重、皮肤出现淤血或瘀斑、足部外形异常或畸形。具体分析如下:
1.局部剧烈疼痛:脚后跟骨折后,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。疼痛通常集中在脚跟部位,可能伴随压痛感,触碰或移动患处时疼痛加剧。疼痛程度与骨折严重性相关,严重骨折可能导致持续性剧痛,影响日常活动。
2.患处明显肿胀:骨折会导致局部软组织损伤,引发炎症反应,表现为肿胀。肿胀通常在受伤后迅速出现,可能伴随皮肤发红或发热。肿胀程度与骨折类型有关,严重骨折可能导致整个足部肿胀。
3.行走困难或无法负重:脚后跟是承重的重要部位,骨折后可能导致站立或行走时疼痛加剧,甚至完全无法负重。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跛行,严重骨折时患足完全不能接触地面。
4.皮肤出现淤血或瘀斑:骨折可能导致皮下血管破裂,血液渗入周围组织,形成淤血或瘀斑。淤血通常出现在脚跟周围,可能随时间扩散至足底或足背,颜色从紫红色逐渐变为黄绿色。
5.足部外形异常或畸形:严重骨折可能导致脚跟骨骼移位,表现为足部外形改变,如脚跟变宽、塌陷或突出。触摸时可能感觉到骨骼边缘不连续或异常凸起,需及时就医处理。
脚后跟骨折后应避免随意移动患足,防止二次损伤。早期冷敷可减轻肿胀,但需避免直接接触皮肤。及时就医进行影像学检查,明确骨折类型后选择合适治疗方案。康复期间需遵医嘱进行功能锻炼,避免过早负重影响愈合。饮食上注意补充钙质和蛋白质,促进骨骼修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