泌尿系统感染确实可能引起蛋白尿。当病原体侵入泌尿系统引发炎症时,肾脏或尿路黏膜可能受损,导致蛋白质异常漏入尿液。这种情况在急性感染期较为常见,尤其是伴有发热或肾功能暂时性异常时,蛋白尿可能更为明显。
泌尿系统感染导致蛋白尿的机制主要与炎症反应有关。病原体刺激尿路上皮或肾组织时,局部血管通透性增加,免疫细胞释放炎性因子,可能破坏肾小球滤过屏障或肾小管重吸收功能。例如,肾盂肾炎等上尿路感染可直接损伤肾实质,而膀胱炎等下尿路感染严重时也可能通过逆行使肾脏受累。感染引发的发热、脱水等因素可导致肾血流动力学改变,进一步增加蛋白漏出。多数情况下,感染控制后蛋白尿会逐渐消失,但反复或严重的感染可能造成持续性肾损伤。
出现蛋白尿伴随尿频、尿痛等症状时,需及时就医明确感染类型及肾功能状态。尿常规、尿培养及血液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。治疗期间需足疗程使用敏感抗生素,避免自行停药。适量多饮水有助于冲刷尿路,但肾功能异常者需遵医嘱控制水量。监测尿蛋白变化对评估疗效很重要,感染治愈后蛋白尿持续存在需排查慢性肾病。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力低下人群更需警惕感染引发的肾损伤,早期干预可降低远期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