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牙子和鹅口疮是两种不同的口腔黏膜病变,病因、表现及处理方式均有差异。马牙子多见于新生儿,表现为牙龈上黄白色米粒大小硬结,由上皮细胞堆积形成,属于生理现象,通常无需治疗可自行消退。鹅口疮则由白假丝酵母菌感染引起,口腔黏膜出现乳白色斑块,强行剥离后基底潮红,好发于免疫力低下人群,需抗真菌药物治疗。
马牙子与鹅口疮的鉴别要点在于病变性质和伴随症状。马牙子质地坚硬,局限于牙龈,无红肿疼痛,不影响进食,且多发于出生后4-6周内。鹅口疮的假膜柔软易碎,可分布于颊黏膜、舌面或上腭,常伴黏膜充血、拒食或烦躁,真菌镜检可确诊。长期使用抗生素、激素或免疫缺陷者更易发生鹅口疮,而马牙子与母体激素水平相关,属发育过程中的暂时现象。
处理时需避免混淆两者。马牙子切忌挑破或摩擦,以免引发感染;观察即可,多数2-3周消退。鹅口疮需保持口腔清洁,哺乳用具应消毒,局部涂抹制霉菌素或碳酸氢钠溶液。母乳喂养者需检查母亲乳头是否有真菌感染。若鹅口疮反复发作或扩散至咽喉,需排查潜在免疫问题。新生儿口腔护理应轻柔,避免过度清洁损伤黏膜。及时就医明确诊断是关键,尤其当病变持续或伴随发热、脱水等症状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