湿邪是中医学中六淫邪气之一,性质重浊黏滞,易阻滞气机,损伤阳气。致病特征主要表现为病程缠绵、症状黏滞、病位趋下,常伴有头身困重、肢体酸楚、脘腹胀满、大便黏滞等表现。
湿邪致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,多见于长夏或潮湿环境。湿性重浊,易侵袭人体下部,如腰膝酸软、下肢水肿等;湿性黏滞,易导致分泌物和排泄物黏腻不畅,如痰液黏稠、小便浑浊、女性带下量多等。湿邪易与寒、热结合,形成寒湿或湿热证候。寒湿多表现为畏寒肢冷、舌苔白腻;湿热则常见身热不扬、口苦黏腻、舌苔黄腻。湿邪困脾,易影响脾胃运化功能,导致食欲不振、腹胀腹泻。湿邪致病往往反复发作,难以速愈,治疗需注重健脾化湿、宣通气机。
治疗湿邪需辨证施治,避免滥用苦寒药物损伤脾胃。饮食宜清淡,少食生冷油腻,适当运动有助于气机流通。居住环境应保持干燥通风,避免久居湿地。湿邪致病多与体质相关,阳虚或痰湿体质者更易感邪,调理体质可减少湿邪侵袭。临床需注意湿邪与其他病邪的兼夹关系,如风湿、暑湿等,治疗时需兼顾祛风、清暑等法。湿邪致病虽以脾胃为主,但可波及三焦,需根据病位选择相应治法,如宣肺化湿、温肾利水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