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的五邪指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六种外感病邪中,除去暑邪后的五种邪气。由于暑邪常单独归类,五邪成为风、寒、湿、燥、火的统称。这些外邪从自然界侵袭人体,导致气血失调、脏腑功能紊乱,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外因。
五邪各有特性,致病表现各异。风邪轻扬开泄,易袭阳位,引发头痛、汗出、恶风等症状,且善行数变,常与其他邪气结合为风寒、风湿等。寒邪收引凝滞,易伤阳气,导致疼痛、拘急、畏寒等症。湿邪重浊黏滞,易阻气机,多见身重、胸闷、苔腻等表现。燥邪干涩伤津,易损肺阴,常见口鼻干燥、皮肤皲裂。火邪炎热升腾,易耗气伤津,多见高热、烦渴、疮疡等。五邪既可单独致病,也可相兼为患,如风寒湿三气杂至合为痹症。
辨识五邪需结合季节、地域及个体差异。冬季多寒邪,夏季多火邪,长夏多湿邪,秋季多燥邪,春季多风邪。南方湿热偏盛,北方风寒多见。体质虚弱者更易感邪,如阳虚者易受寒湿,阴虚者易感燥火。调理时需辨证施治,如散风用防风,祛寒用附子,化湿用苍术,润燥用麦冬,降火用黄连。同时注重预防,顺应四时调摄,避免邪气乘虚而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