阳虚和阴虚是中医常见的两种体质类型,核心区别在于阴阳失衡的表现不同。阳虚以阳气不足为主,表现为畏寒怕冷、四肢不温;阴虚则以阴液亏虚为特征,常见潮热盗汗、五心烦热。两者本质都是虚证,但症状表现截然相反。
阳虚体质多因先天不足或久病耗伤阳气所致,典型症状包括面色苍白、精神萎靡、小便清长、大便溏薄,舌淡胖有齿痕,脉沉迟。这类体质需温补阳气,常用肉桂、附子等药材,日常可多食羊肉、生姜等温性食物,避免生冷寒凉。阴虚体质则多由热病伤阴或熬夜劳神引起,典型表现为口干咽燥、失眠多梦、舌红少苔、脉细数,调理需滋阴降火,常用麦冬、生地等,饮食宜选银耳、百合等甘凉之品,忌辛辣燥热。
区分时需结合整体症状,避免单一指标误判。例如手足心热未必全是阴虚,长期低热也可能属阳虚浮火。体质可能夹杂存在,如阴阳两虚需专业中医辨证。调理期间需动态观察身体反应,过度温补可能耗伤阴液,过度滋阴或致脾胃虚寒。现代人因熬夜、压力易出现假热真寒或虚实夹杂,建议通过舌诊、脉诊等综合判断,而非自行对号入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