阳虚与阴虚是中医常见的两种虚证,核心区别在于寒热表现不同。阳虚以畏寒怕冷、四肢不温为主,阴虚则以潮热盗汗、五心烦热为典型特征。
阳虚多因阳气不足,身体失去温煦功能,常见面色苍白、精神萎靡、小便清长、舌淡胖有齿痕。这类体质人群容易疲劳,尤其冬季症状加重,喜暖恶寒。阴虚则是阴液亏虚导致虚火内生,表现为口干咽燥、失眠多梦、舌红少苔,午后或夜间发热明显。两类虚证虽均有虚弱表现,但阳虚偏重寒象,阴虚偏重热象,需结合整体症状综合判断。
区分时需注意避免混淆相似症状。例如手足心热可能被误认为阳虚的四肢不温,实则阴虚更伴干燥灼热感。诊断需结合舌脉:阳虚脉沉迟,阴虚脉细数。调理原则截然相反——阳虚需温补如肉桂、附子,阴虚需滋阴如麦冬、生地,误用可能加重病情。长期熬夜、过食辛辣易伤阴,久居寒凉环境则损阳。两类虚证也可能并存,形成阴阳两虚,需专业中医师辨证施治。日常观察症状变化比单一指标更重要,避免自行用药延误调理时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