艾灸祛湿气主要选择脾经、胃经及任脉上的穴位,如足三里、阴陵泉、丰隆、中脘、关元等。这些穴位能健脾和胃、促进水液代谢,帮助身体排出湿邪。通过艾灸的热力与药性渗透,可调整气血运行,改善湿气内阻引起的乏力、浮肿、食欲不振等症状。
湿气重多与脾胃功能失调相关,因此艾灸以调理脾胃为核心。足三里是胃经合穴,艾灸此穴可增强消化功能,减少湿浊堆积;阴陵泉属脾经,能利水渗湿,缓解肢体沉重;丰隆穴为化痰要穴,适合痰湿体质人群;中脘和关元则通过温补阳气,推动水湿运化。背部膀胱经的脾俞、胃俞也可配合使用,强化脏腑功能。艾灸时以局部温热感为宜,每穴灸10-15分钟,坚持2-3个月可见效果。
艾灸祛湿需注意体质辨证。湿热体质者慎用,避免热邪加重;空腹、过饱或疲劳时不宜施灸,防止晕灸。皮肤破损、孕妇腹部及腰骶部禁用。艾灸后4小时内避免碰冷水,防风防寒,以免湿邪再次入侵。配合饮食调理效果更佳,少食生冷油腻,适当运动助阳气生发。若湿气症状长期未缓解,建议结合中医诊疗,排除其他病理因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