艾灸祛湿气的主要穴位包括足三里、丰隆、三阴交、中脘、关元等穴位。这些穴位分布在腿部、腹部等部位,通过艾灸刺激可以促进气血运行,增强脾胃功能,帮助身体排出湿气。
湿气是中医常见的病理因素,与脾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。艾灸通过温热刺激穴位,能够温通经络、散寒除湿。足三里是健脾要穴,艾灸此处可增强消化功能,减少湿浊内生;丰隆穴化痰湿效果显著,适合痰湿重的人群;三阴交调理肝脾肾三经,改善水湿代谢;中脘和关元则能温补脾胃及下焦阳气,从根本上化解湿气。湿气重者常表现为身体困重、舌苔厚腻、大便黏滞,坚持艾灸这些穴位可逐步改善症状。
艾灸祛湿需注意避免烫伤,艾条与皮肤保持适当距离,以温热舒适为度。饭后一小时内不宜艾灸,以免影响消化。体质阴虚火旺或皮肤有破损者慎用,孕妇需避开腰腹部穴位。艾灸后喝温水有助于代谢,避免受凉吹风。湿气重者需配合饮食调理,少食生冷油腻,适当运动以辅助祛湿。艾灸频率以每周3-4次为宜,过度施灸可能导致燥热。若湿气症状持续或加重,建议结合中医辨证调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