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心烦热通常不会导致体温实际升高。这一症状更多表现为自觉手足心及心胸烦热,但测量体温时往往正常,属于中医虚热范畴,与器质性发热不同。
五心烦热的核心病机多与阴虚内热相关。阴液不足时,虚火内生,热象多集中于体表或特定部位,如手心、脚心、前胸等,但体内温度调节中枢未受刺激,因此腋温、口温等基础体温通常无异常。现代医学认为,这种主观热感可能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、局部血液循环加快或代谢异常有关,但不同于感染性或炎症性发热的病理过程。部分更年期女性或长期慢性病患者可能出现类似症状,需结合激素水平、甲状腺功能等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。
区分五心烦热与真实发热至关重要。若伴随持续体温超过37.3℃、畏寒、C反应蛋白升高等表现,需警惕感染、结缔组织病或肿瘤等疾病。中医调理以滋阴降火为主,如知柏地黄丸等方剂,但需避免自行用药掩盖潜在疾病。日常需记录症状与体温变化,避免辛辣燥热食物,保证睡眠以减少虚火扰动。出现体重骤降、淋巴结肿大等警示症状时,必须及时就医明确诊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