尿路感染的治疗原则包括及时使用敏感抗生素、保证充足水分摄入、避免尿路刺激因素、规范用药疗程、定期复查评估疗效。具体分析如下:
1.及时使用敏感抗生素:尿路感染确诊后需尽早开始抗生素治疗,根据尿培养结果选择敏感药物。常用药物包括喹诺酮类、头孢类等,轻症可口服给药,重症需静脉用药。治疗前需评估肝肾功能,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。用药期间观察症状变化,若72小时无改善需调整方案。
2.保证充足水分摄入:每日饮水量建议达到2000mL以上,通过增加尿量冲刷尿道,减少细菌滞留。避免饮用含糖或酒精饮料,以防刺激膀胱。合并肾功能不全者需控制水量,防止水肿加重。
3.避免尿路刺激因素: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,减少尿道黏膜摩擦。忌食辛辣、咖啡等刺激性食物。女性需注意外阴清洁,选择棉质透气内衣。久坐或憋尿会加重感染,应定时排尿并适度活动。
4.规范用药疗程:单纯性感染通常用药3-7天,复杂性感染需延长至2周以上。不可自行停药或减量,避免细菌耐药。反复发作者可采用低剂量长程抑菌疗法,但需严格遵循医嘱。
5.定期复查评估疗效:停药后1周需复查尿常规及培养,确认细菌清除。反复感染者应排查泌尿系统结构异常或代谢疾病。每年发作超过3次者需制定长期预防方案。
治疗期间出现发热、腰痛或血尿需立即就医。孕妇、儿童及老年人用药需调整剂量。长期使用抗生素可能引发肠道菌群失调,可配合益生菌调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