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芥子是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干燥成熟种子。这种种子在中医药领域具有重要地位,常被用于化痰止咳、散结消肿等治疗。白芥子外观呈球形,直径约1.5-2.5毫米,表面淡黄色至灰黄色,具有细密网纹,质地坚硬,气味微辛,味道辛辣。
白芥子主要含有硫苷类化合物,如白芥子苷,在体内水解后生成具有刺激性的异硫氰酸酯类物质,从而发挥药理作用。中医认为其性温味辛,归肺经,能温肺豁痰、利气散结,常用于治疗寒痰咳嗽、胸胁胀痛、关节麻木及阴疽流注等症。现代白芥子提取物具有抗炎、抗菌及调节免疫的作用,外敷可刺激局部皮肤,促进血液循环,缓解疼痛。在临床中,常与苏子、莱菔子配伍组成三子养亲汤,或与甘遂、大戟同用治疗痰饮停滞之证。
使用白芥子需注意其辛温之性可能引起皮肤刺激或过敏反应,外敷时间不宜过长,避免起泡或灼伤。阴虚火旺或肺热咳嗽者慎用,以免加重症状。内服时应控制剂量,过量可能导致胃肠道不适。孕妇及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。白芥子与某些西药可能存在相互作用,联合用药前需咨询专业人员。贮藏时应置于阴凉干燥处,防止受潮霉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