乏力在中医诊断中并非特定疾病,而是多种病症的常见症状,反映气血不足、脏腑功能失调或外邪侵袭等病理状态。中医认为乏力与整体机能失衡密切相关,需结合其他症状综合辨证,才能明确具体病因病机。
中医将乏力归为虚劳气虚阳虚等范畴,常见证型包括脾气虚、肾阳虚、气血两虚等。脾气虚者多伴食欲不振、大便溏薄,因脾失健运导致水谷精微无法化生为气血;肾阳虚者常见腰膝酸软、畏寒肢冷,因命门火衰无法温煦全身;气血两虚者多有面色苍白、心悸失眠,因气不摄血、血不养神所致。外感病初期如风寒束表或暑湿困脾,也可能出现短暂乏力,需结合脉象、舌苔等辨别表里虚实。
诊断乏力需注意排除器质性疾病,如贫血、甲状腺功能减退等。中医强调四诊合参,尤其关注舌质淡胖、脉沉细等虚证特征,避免单纯以乏力断证。调理时需分标本缓急,实证以祛邪为主,虚证以补益为要,如补中益气汤调理脾虚,右归丸温补肾阳。饮食宜忌生冷油腻,适当配合八段锦等导引术以助阳气升发。若乏力持续加重或伴随消瘦、水肿等,需及时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明确病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