脊髓损伤症状包括运动功能丧失或减弱、感觉异常或缺失、自主神经功能障碍、反射活动异常、大小便失禁或排尿困难。具体分析如下:
1.运动功能丧失或减弱:脊髓损伤后,受损平面以下肌肉控制能力可能部分或完全丧失。损伤位置越高,影响范围越大,可能出现四肢瘫痪或截瘫。肌肉无力程度与损伤严重性相关,轻者仅表现为精细动作困难,重者完全无法自主活动。
2.感觉异常或缺失:损伤区域以下常出现感觉障碍,包括麻木、刺痛、烧灼感或对温度及触觉敏感度下降。部分患者可能完全丧失痛觉和触觉,导致皮肤易受损伤而不自知,增加压疮风险。
3.自主神经功能障碍:脊髓损伤可能影响交感神经调节,表现为血压波动、心率异常、排汗障碍或体温调节异常。高位损伤可能引发自主神经反射异常,轻微刺激即可导致剧烈头痛或高血压危象。
4.反射活动异常:损伤初期可能出现脊髓休克,表现为反射消失;后期则可能亢进,如膝跳反射增强或出现病理反射。部分患者出现肌肉痉挛或阵挛,影响日常活动及睡眠质量。
5.大小便失禁或排尿困难:脊髓损伤常破坏排尿排便中枢控制,导致尿潴留、尿失禁或便秘。长期排尿障碍可能引发泌尿系统感染或肾功能损害,需通过导尿或药物辅助管理。
脊髓损伤后需定期评估神经功能变化,避免并发症发生。康复训练应尽早介入,结合物理治疗改善功能。注意皮肤护理防止压疮,保持均衡营养促进神经修复。情绪支持同样重要,帮助适应生活变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