艾灸通过温热刺激特定穴位,促进气血运行,增强脾胃运化功能,从而帮助排出体内湿气。其原理是利用艾条燃烧产生的热量渗透经络,激发阳气,推动水湿代谢,达到祛湿效果。
艾灸祛湿需重点作用于健脾化湿的穴位,如足三里、丰隆、中脘等。足三里属胃经,灸之可增强消化功能,减少水湿停滞;丰隆穴是化痰湿要穴,对肢体困重、痰多有效;中脘穴位于腹部,直接调理脾胃运化。操作时采用温和灸或雀啄灸,每穴10-15分钟,以局部温热、皮肤微红为度。湿气重者常伴有乏力、舌苔厚腻,可配合关元、阴陵泉等穴位,每周3-4次,连续2-4周可见改善。
艾灸祛湿需注意体质辨证。湿热体质者慎用,避免助热生火;空腹、过饱或情绪不稳时不宜施灸。皮肤破损、发热期间禁用,孕妇避开腰腹部。艾灸后4小时内避免碰冷水,防止寒湿反侵。若出现头晕、口渴,需暂停并补充温水。长期湿气重者应结合饮食调理,少食生冷油腻,适当运动以辅助排湿。艾灸仅为辅助手段,症状严重或持续不缓解需就医排查其他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