伤寒的典型临床表现包括持续性高热、相对缓脉、玫瑰疹、肝脾肿大、白细胞减少。具体分析如下:
1.持续性高热:伤寒患者体温呈阶梯式上升,可达39-40℃,持续1-2周不退,伴随头痛、乏力等全身症状。发热初期可能伴有寒战,后期转为稽留热型,与普通感染不同,退热药物效果有限。
2.相对缓脉:体温升高时脉搏增快不明显,出现脉搏与体温分离现象。例如体温40℃时脉搏仅90次/分,提示伤寒杆菌毒素对心脏传导系统的抑制作用。
3.玫瑰疹:病程第7-14天胸腹部出现淡红色斑丘疹,直径2-4毫米,压之褪色,分批出现,3-5天后自行消退。皮疹数量通常少于20个,是伤寒特征性皮肤表现。
4.肝脾肿大:发病第1周末可触及肿大的肝脏和脾脏,质地柔软,有轻度压痛。肝脾充血及单核-吞噬细胞系统增生导致体积增大,严重者可出现肝功能异常。
5.白细胞减少: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降低,中性粒细胞减少,嗜酸性粒细胞消失。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及细菌毒素破坏白细胞是主要原因,恢复期逐渐回升。
伤寒需与其他发热性疾病鉴别,早期诊断依赖血培养或肥达试验。治疗期间严格卧床休息,避免肠穿孔等并发症。饮食应选择无渣流质,监测体温及腹部体征变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