伤寒的临床表现包括持续性高热、相对缓脉、玫瑰疹、肝脾肿大、神经系统症状。具体分析如下:
1.持续性高热:伤寒患者体温呈阶梯式上升,持续1-2周可达39-40℃,发热期间多伴有头痛、乏力等全身症状。典型热型为稽留热,体温波动幅度小,退热时可能出现大汗。发热机制与病原体释放内毒素激活免疫反应有关,内毒素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产热增加。
2.相对缓脉:患者体温升高但脉搏增快不明显,出现脉搏与体温分离现象。正常情况体温每升高1℃脉搏增加约10次/分,但伤寒患者脉搏增快程度低于预期。可能与内毒素直接抑制心脏传导系统或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。
3.玫瑰疹:病程第7-14天胸腹部出现淡红色斑丘疹,直径2-4毫米,压之褪色,分批出现,3-5天自行消退。皮疹由伤寒杆菌栓塞皮肤毛细血管引发局部炎症反应所致,是伤寒特征性表现之一。
4.肝脾肿大:多数患者可触及肿大的肝脏和脾脏,质地柔软,伴轻度压痛。脾肿大出现较早且更显著,与单核-吞噬细胞系统增生反应相关。肝脾内伤寒杆菌繁殖导致组织充血水肿,严重者可出现肝功能异常。
5.神经系统症状:表现为表情淡漠、反应迟钝、听力减退等,称为伤寒面容。重症患者可能出现谵妄、昏迷或脑膜刺激征。毒素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引发中毒性脑病,脑组织水肿及代谢紊乱是主要病理基础。
伤寒患者需严格卧床休息,避免剧烈活动以防肠出血或穿孔。饮食应选择无渣流质或半流质,禁止进食膳食纤维食物。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及腹部体征,出现剧烈腹痛或血便立即就医。恢复期仍可能排菌,需遵医嘱完成全程治疗并复查粪便培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