乙肝孕妇需定期监测肝功能及病毒载量、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、分娩时选择合适方式阻断母婴传播、新生儿出生后及时接种免疫球蛋白和疫苗、产后哺乳需评估母亲病毒复制水平。具体分析如下:
1.定期监测肝功能及病毒载量:乙肝孕妇需每月检查转氨酶、胆红素等指标,病毒载量高者妊娠晚期需抗病毒治疗以降低母婴传播风险。肝功能异常可能提示病情活动,需调整治疗方案。病毒载量超过一定数值时,胎儿感染概率显著增加。
2.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:部分抗生素、解热镇痛药及中药可能加重肝脏负担,用药前需评估安全性。妊娠期合并其他疾病时,优先选择对肝脏影响小的药物。禁止自行服用偏方或成分不明的保健品。
3.分娩时选择合适方式阻断母婴传播:剖宫产并非必须,但病毒载量极高时可考虑。自然分娩时需缩短产程,避免胎儿接触大量母血。分娩后立即清理新生儿口鼻及皮肤残留血液。
4.新生儿出生后及时接种免疫球蛋白和疫苗:出生12小时内注射高效价免疫球蛋白,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乙肝疫苗。后续需按时完成剩余剂次接种,接种后需检测抗体水平。
5.产后哺乳需评估母亲病毒复制水平:病毒载量低且乳头无破损者可母乳喂养。若母亲正在服用抗病毒药物,需权衡药物对婴儿的潜在影响。喂养期间定期复查婴儿乙肝标志物。
妊娠期间需保持情绪稳定,避免过度劳累。饮食宜清淡,适当增加优质蛋白摄入。避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、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。家庭成员应接种疫苗以降低感染风险。出现皮肤黄染、乏力等症状需立即就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