肺结核的发展可分为潜伏期、初期、活动期、慢性期和恢复期。具体分析如下:
1.潜伏期:肺结核潜伏期指结核分枝杆菌进入人体后尚未引发明显症状的阶段。此时免疫系统可抑制细菌繁殖,但未完全清除病原体。潜伏期通常无传染性,但存在潜在风险。部分人群可能终身处于潜伏状态,而免疫力下降时可能进展为活动性结核。结核菌素试验或干扰素释放试验可检测潜伏感染。
2.初期:初期表现为初次感染后的局部炎症反应。肺部形成原发病灶,伴随淋巴结肿大。多数患者症状轻微,如低热、乏力,易被忽视。儿童可能出现明显结核中毒症状。影像学可见肺门淋巴结增大或原发综合征。若免疫力较强,病灶可钙化自愈。
3.活动期:活动期结核分枝杆菌大量繁殖,引发显著组织破坏。典型症状包括咳嗽、咯血、盗汗及持续发热。肺部影像显示空洞或浸润性病变,痰涂片可检出抗酸杆菌。此阶段传染性强,需及时抗结核治疗。未规范用药易导致耐药性。
4.慢性期:慢性期由治疗不彻底或细菌耐药导致。病灶反复恶化与纤维化交替,形成肺纤维条索或毁损肺。症状长期迁延,如慢性咳嗽、呼吸困难。痰菌检测可能呈间歇阳性。常合并肺心病或支气管扩张,需多疗程联合用药。
5.恢复期:恢复期指治疗后症状缓解、病灶稳定的阶段。痰菌转阴,影像学显示钙化或纤维瘢痕。仍需完成全程用药以防复发。定期随访监测肝肾功能及病灶变化。营养不良或合并糖尿病者需加强支持治疗。
结核病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用药,避免自行停药或减量。接触者需筛查潜伏感染,高风险人群可预防性治疗。保持室内通风,佩戴口罩减少传播。出现咳嗽超两周或不明消瘦应及时就医。治疗期间注意营养支持,戒烟限酒以促进康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