脚踝骨折后需及时就医固定制动、遵医嘱进行药物镇痛消炎、根据恢复情况逐步开展康复训练、定期复查评估愈合进度、必要时考虑手术治疗。具体分析如下:
1.及时就医固定制动:脚踝骨折后首要措施是限制患肢活动,避免二次损伤。通常采用石膏或支具固定4-8周,确保骨折端稳定对位。固定期间需保持患肢抬高,减轻肿胀。若骨折移位明显,可能需手法复位后再固定。
2.遵医嘱进行药物镇痛消炎:急性期疼痛明显可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症状,同时配合活血化瘀类中成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。若存在开放性伤口或感染风险,需联合抗生素治疗。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剂量与疗程,避免不良反应。
3.根据恢复情况逐步开展康复训练:拆除固定后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,如踝泵运动、被动拉伸等,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。后期可增加负重练习,逐步恢复行走功能。训练强度需循序渐进,避免过度负荷。
4.定期复查评估愈合进度:骨折后每2-4周需拍摄X线片观察骨痂形成情况,调整治疗方案。若愈合延迟,可能需延长固定时间或采用物理疗法刺激骨生长。复查还能及时发现并发症如畸形愈合或骨不连。
5.必要时考虑手术治疗:对于严重粉碎性骨折、关节面塌陷或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,需手术切开复位并用钢板、螺钉内固定。术后仍需配合康复训练,确保关节功能最大限度恢复。
治疗期间避免过早负重或剧烈运动,防止固定失效。饮食需均衡,适当补充钙质与蛋白质。观察患肢肤色、温度及感觉变化,出现异常及时就医。保持积极心态,配合全程治疗与随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