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芥子外敷确实可能引起局部发热感。这种反应源于白芥子中含有的挥发性成分,如异硫氰酸烯丙酯等活性物质,通过刺激皮肤促进血液循环,从而产生温热感。
白芥子作为传统中药,外敷时常被用于缓解关节疼痛、肌肉劳损或风寒湿痹。其发热机制与皮肤毛细血管扩张有关,活性成分渗透后刺激神经末梢,引发局部代谢加快和温度升高。部分人群可能感到明显灼热,甚至出现皮肤发红,这属于药理作用的正常表现。但发热程度因人而异,皮肤敏感者可能出现较强反应,需密切观察。
使用白芥子外敷时需谨慎。皮肤破损、过敏体质或孕妇应避免使用,以免引发炎症或过敏反应。外敷时间不宜过长,建议控制在15-30分钟内,若出现剧烈刺痛或皮疹应立即停用并用清水冲洗。初次使用前可小范围测试,确认无异常后再扩大面积。避免与眼睛、黏膜接触,儿童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使用。储存时注意密封防潮,以保持药效稳定。